当前位置:首页 > 万象 > 正文

古人告诉我们的饮酒之道

2020-04-07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中国新闻采编网 点击:

分享到: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诸多酒的记载,猿猴造酒、仪狄造酒、杜康造酒……在民间广为流传。虽为神话故事,但足以证明酒文化在中国的源远流长。在湖南舞阳的贾湖遗址发掘过程中,发现沉积物中的酒石酸中含山楂的成分。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7500年,这比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酒”——在伊朗发现的大约公元前5400年前的酒要早1000多年,用事实证明了中国的山楂酒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酒。中国的酒文化因此可追溯到9000年前。

  自从酒诞生之时,中国古人便认识到,酒是一种饮品,从营养学角度而言,它也是一种调味品或刺激剂,是一种营养料。在记载酒的古代典籍中,古人普遍认为酒可舒筋活血、促进血液循环。因此,古人将饮酒作为养生方式,中国酒文化得以九千年源源不断,至今仍为日常生活、交际的必需品。

  1、古人说:勿强饮

  古人饮酒遵循礼仪,讲究适量饮酒。在《诗经》中有大量记载,如《小雅·小宛》中有诗句“人之齐圣,饮酒温克”, 劝诫胞弟醉酒后蕴藉自持,持温和恭敬的态度;《小雅·宾之初筵》》中则说“三爵不识,矧敢多又”,即强调饮酒不可超过“三爵”。而在《论语》中,《乡党》一章记载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其中即有“惟酒无量不及乱”一句,认为正人君子饮酒适量、足量即可。

  2、古人说:勿空腹饮

  中国古语“空腹盛怒,切勿饮酒”,认为饮酒必佐佳肴;孙思邈在《干金食治》中提醒忌空腹饮酒。现代科学证实了古人的这一说法。研究表明,酒中的乙醇需要肝脏分解,分解过程中需要各类维生素维持辅助。若空腹饮酒,乙肝被迅速吸收,易致肌理失调、肝脏受损。

  饮酒时应有菜肴、瓜果同食,也可饮用“圣八礼”清高干红之类的健康果酒。

  3、古人说:勿混饮

  元朝贸铭《饮食须知》中说:“饮食藉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反相忌,丛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是养生者亦未赏不害生也“。饮酒同样如此,不同的酒类,成分不同,部分成分不宜混杂,同时饮用会产生有害物质,致使头痛、胃部不适,常饮酒者应该深有体会。

  4、古人说:酒后不饮茶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孪痛之疾。”因此,酒后饮茶不利身体健康,尤其是浓茶。民间传说的喝茶解酒没有科学依据。

01.png

  为了解酒,可进食西瓜、柑桔、梨、苹果等水果,冲杯果汁或糖水喝。也可用葛花煎水代茶饮,或以葛根加绿豆熬汁喝;选择酒类时可饮红酒,如“圣八礼”山楂干红,富含的黄酮成分护肝、护脑,健胃、消食,不易酒醉。

圣八礼广告图片.jpg

免责声明:

1. 中华发展报道网仅为自媒体用户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中华发展报道网不对用户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中华发展报道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中华发展报道网,中华发展报道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自媒体用户在中华发展报道网发表的内容仅表明其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中华发展报道网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表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表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中华发展报道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3. 自媒体用户在中华发展报道网发布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中华发展报道网有权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权利。

4.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中华发展报道网上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内容,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中华发展报道网取得联系,以便中华发展报道网迅速做出处理。

Copyright @ 2001-2013 http://www.fzbdsd.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展报道网_发展报道编委会【官网】 版权所有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邮箱:fzbdsd@126.com
未经发展报道网_发展报道编委会【官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备案号 粤ICP备170313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