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发展报道网讯 安徽省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集革命老区、高寒山区、重点库区、贫困地区于一体。1986年被列为全国331个重点贫困县之一,贫困人口48.03万,贫困发生率为90%。2011年被列为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
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县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金寨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特别是2012年以来,该县紧紧抓住全国人大机关帮扶金寨实施“5+1”项目、安徽省委、省政府实施“抓金寨、促全省”扶贫开发战略和全国光伏扶贫试点县、全国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县的重大机遇,创新扶贫思路、建立扶贫机制,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持续的“六个一批”措施、推进精准扶贫。3年来,累计脱贫8.7万人,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至7762元、增长12.7%,全县在册贫困人口减至10.61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8.1%。
一是推进产业扶贫,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区分贫困户家庭情况,分类确定帮扶产业。把特色农业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措施,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贫困户一方面直接从事产业发展增加收入,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从事劳务等方式增加收入。3年来,1万余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实现了脱贫。把旅游服务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措施,在景区沿线乡村,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贫困户建设农家乐、养生小院,鼓励他们从事乡村旅游服务,实现增收脱贫。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户通过参与旅游开发,走上了致富道路。把光伏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创新措施,对那些没有劳动力、重病、残疾的“失能”贫困家庭,尽力安排光伏发电这个一次性投资、长期受益、收入稳定的项目进行扶持。去年以来,已有7807户贫困户实施了光伏扶贫项目。此外,该县还积极探索了以扶贫资金入股产业经营主体,贫困户参与收益分红的扶持新方式。
二是推进项目扶贫,夯实贫困户脱贫基础。近3年,全县累计争取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1000多个,投入资金11.5亿元,新建安全饮水工程135处、河堤58千米,整修当家塘1305口,建设高标准农田5.7万亩,治理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修建村组水泥路1049公里,建设美好乡村示范点36处,集中解决了一部分贫困群众行路难、灌溉难、饮水难等问题。
三是推进智力扶贫,提高贫困户脱贫能力。大力实施重大疾病防控、义务教育营养餐等一系列民生项目,认真开展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入学、中职学校免收学费等政策,切实做好贫困大学生、中职生、高中生的教育资助工作。依托金寨职业学校等资源,在全县实行“1+1+1”培训,即:让每1户贫困家庭、有1人参加培训、掌握1门实用技术,计划4年内让全县所有贫困户至少有1人得到培训,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脱贫。3年来,通过培训转移就业2.5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205人,基本实现了“进厂一人、脱贫一户”。
四是推进金融扶贫,增强贫困户发展后劲。全面实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不断推进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增设金融营业网点和自助银行网点,新建助农取款点和村级金融服务室,实现基层金融服务村级全覆盖,基本实现“申请贷款不出户、存取现金不出村、汇款业务不出乡”。仅2014年,全县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3亿元,支持1500多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带动近5200户贫困户发展项目、实现脱贫。今年,又开展了扶贫小额信贷示范工作,利用前期金融改革成果,于8月底前全面完成贫困户评级授信,10685户贫困户获得授信4.9亿元,目前已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134户、1.7亿元。
五是推进搬迁扶贫,斩断贫困户致贫穷根。出台鼓励农民到中心村庄、集镇或县城购房(建房)奖励办法,实施库区移民避险解困、生态移民等项目,对“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居住分散偏远、地质灾害严重等生存条件较差村组的贫困户实行异地搬迁扶贫,并配套实施光伏发电、技能培训等扶持措施,让贫困户走出深山区、远离贫困。2013年以来,全县通过新建成移民新村3处,搬迁贫困农民1768户、6824人。
六是推进“兜底”扶贫,有效保障特困群体。在全面落实低保、合作医疗、农村保险、大病救助、产业保险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对那些基本生活仍然困难的特困群体,探索实施“兜底”扶贫。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建立起特困救助基金,随时解决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去年年底,全县一次性救助3000户特困户,今年上半年又临时救助特困户168户、50.4万元。
(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 胡遵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