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 军事 > 正文

为什么今天还要重视南昌起义的研究

2019-09-05 来源:天津滨海视觉 责任编辑:周根保 点击:

分享到:

为什么今天还要重视南昌起义的研究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九十多年前,面对大革命失败沉痛教训,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毛泽东发出“枪杆里面出政权”高呼,令人振聋发聩!

   九十年后,习近平在总结新中国“从站起來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巨变、在总结人民军队历史功勋中,称颂南昌起义,是中国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一个伟大事件”!

   面对新中国7O年的发展史,重温两位伟人的论述,更深感南昌起义历史意义伟大。

   南昌起义,己经九十二年了,研究的著作和影视作品,林林总总。特别是建军九十周年,除网络上发出的各种不同声音外,又隆重推出了一批新书、新影视作品。

   笔者阅读了这些新作品,特别是反复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建军九十周年讲话,回顾新中国70年的巨变,萌发了一个强烈的盼望:

   今天,十分必要重视南昌起义的研究!

   笔者颤颤巍巍发出这个呼吁,基于三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加强南昌起义研究,是讲好中国故事,落实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客观需要。

   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诸多论述,习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给予了全新定位。在朱日和沙场阅兵,他说:

   “九十年前今天,南昌城头一声枪响,中国诞生了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

   在庆祝建军九十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把“南昌城头的枪声”,颂称:“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伟大事件。”

   把南昌起义,定为“党史、国史、民族发展史"上“伟大事件”,这是一个全新的定位,是对南昌起义历史意义一个科学的总结。也是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伟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十分值得史学家们高度关注。

   对这一“伟大事件”的研究,我们的史学家、文学家、文艺工作者当应引起加高度重视,加倍关注呵!

   习近平同志曾说:“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論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形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部门: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千方百计弘扬正能量,用老百姓喜欢听,听得进,信得了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要旗帜鲜明地与错误思潮作斗争。要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使命。

   笔者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尤其讲好事关“党史,国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南昌起义的故事,这是史学界,文艺界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最具体、最接地气的工作。面对习总书记的重托,高喊“看齐意识”的学者们,特别应该在讲好南昌起义故事,这件有时代意义的实事上,有所作为!

   笔者翻阅近两年来的书刊杂志,对南昌起义的研究,少有大家们的声音,轰轰烈烈的九十周年庆祝活动过去了,对此,研究工作也悄然无声了……其实,真正使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落实到地,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如,南昌起义形成的“八一精神”,一直未得到权威机构的认可,需要做的论证和解读的工作,还十分艰巨;

   南昌起义从酝酿到朱毛会师,演绎了那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还需要挖掘和传播……许多被历史扭曲了的史实,需要得到公正伸张。

   诸如,在起义中,建功卓著的贺龙手枪队的事迹,在南昌起义正史中,就极少反映……

  南昌起义的历史,是由若干细节构成的,细节不清晰,或沉溺于细节之中,都不利于讲好南昌起义的故事,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指示,在南昌起义研究中,需要做的工作还真是很多很多……

   第二、重视南昌起义研究,是还原历史原貌,澄清当前对南昌起义误读的迫切需要。

   笔者在建军九十周年前后,从网络和杂志上,看到有的人打着“纪念”、“反思”、“揭秘”的幌子,对南昌起义的挫折,加以夸大肢解,胡说南昌起义“是不应响起的枪声”,说“南昌城并无反动派”。

   有的则认为:南昌起义军,充其量只能算国民革命等等……

   这些胡言乱语,对缺乏历史知识的青年人,有相当迷惑性。

   为了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影响,十分必要向全社会,进行党史、国史、建军史教育,尤其是向全社会进行事关“党史、革命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伟大事件”南昌起义的宣传,使广大青年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加强南昌起义研究和宣传,更具有时代意义。

   十分令人费解的是,在建军九十周年前后,主流谋体推出的书籍和影视作品,竞然出现了不少令人迷惑的现象:

   有的文学作品,竞然出现“中央的意见是不同意南昌起义”这样词句;

   有的影视公然描述“贺龙冲进前委会,用手枪抵着张国焘脑袋,说:你不同意起义,老子就毙了你”……

   这些与史实完全不符的艺术夸张,在社会上引起十分有害的负面影响。

   须知,此时贺龙,已是南昌起义军第二方面军的总指挥;而张国焘,则是中央派来传达共产国际指示的“中央代表”,这种艺术夸张,向观众宣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呢?

   更为离奇的,是中央一套热播的《热血军旗》中一个片断:南昌起义胜利了,下一步怎么办呢?扮演周恩来的演员竟然说了这样一段话(大意):我们面前有三条路可走:一是上山,离开南昌,在江西、湖南的广大地带,依靠山区建立根据地;二是就地不动,以南昌为红色中心,形成宁、汉、南昌三足鼎立之势;三是下海,南下广东,夺取海口,准备将来再北伐……

   这真是天方夜谭!

   1961年9月18日,周恩来视察八一起义纪念馆,走到南下路线沙盘前,用手指向沙盘说:

   “南昌起义后,要是不向南,而是向东,就地发展就好。”“这也是没有经验,只晓得生搬苏联的经验。”

   其实,南下广东,是中央在起义前的既定方针,更是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八月一日晚,前委召开了会议,并没有讨论去哪里,而是按照中央既定南下决策,讨论走大路还是走小路。

   解放后,周恩来多次检讨“没有就地革命”,按周恩来的话,“当时没有这个思想”。

   今天,中宣传部为了严格党史、国史、军史的宣传,成立了重大题材把关机关,凡涉及党史、军史文艺作品,都需经过报备把关。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然尔,这些层层把关的作品,都出现了这样不可思议的现象,难道相关部门,还不应该重视,对南昌起义历史研究的关注吗?

   笔者认为,象南昌起义这样历史远久的作品,由于条件限制,出现一些同一件事,有不同说法,是十分自然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回忆录,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自身鲜明的倾向,起义参与者,在当时左的思想的影响下,当时对南昌起义若干问题进行不恰当甚至苛刻的检讨,是可以理解的,对此,我们对这些历史文献可能还存在不完整,不全面的问题,都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为此,笔者认为,重视南昌起义研究,还原其历史的面貌,任务是何等艰巨和重要。这方面要做的工作,还真有许多许多。

   第三、重视南昌起义研究,是弘扬传统,缅怀南昌起义前辈功勋的实际需要。

   南昌起义的研究,不是对历史重新展示,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分折和概括,得到有时代价值的启示。

   南昌起义的历史研究,多年来己有不少巨著。南昌起义的历史功勋,己有多方面的总结。建军九十周年,江西人民出版的《八一精神众论》一书,应是一本集大成之作。

   笔者只是个读者,无文史研究知识,又不善文字。但从十几年阅读南昌起义史料中,深深感到,南昌起义历史功勋,极有时代价值的,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南昌起义,功在第一枪。这是大家的共识。

   其实,共产党发动针对国民党的武装起义,普宁暴动是在南昌起义之前。1927年5月,5千多农军在普宁发动起义,歼敌一个营。用起义领导人李运昌(1925年,17岁的李运昌经李大钊介绍,进入黄埔四期,同年入党。)话说:

   “这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共产党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

   但是,由于规模小,地方编,影响有限,这个“第一枪”并没有被正史承认。

   目前,史学界凡是涉及对南昌起义评价问题,一般都采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的说法。

   这一提法形成,原于文革中,造反派声称要把9月9日的秋收起义,定为“建军节”。

   时任解放军代总长杨成武,向毛主席进行了汇报,毛主席说:“八一不能改,这是很重要的一天,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朱德曾明确指出:南昌起义,“明确地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政治方向,它是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和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

   史实告诉我们,从建党到大革命时期,党对军事工作实现党的纲领、任务和目标作用的认识,十分不足。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境地,任人宰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仁人志士都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怎么走也走不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列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举起救国救民的大旗,但中国革命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却误入了右倾投降机会主义道路……

   大革命失败和国民党的屠杀,使中共对军事工作认识发生根本转折,南昌起义,正是这一转变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模式,基本上照搬苏联做法,尤其是国共合作以后,党的工作基本点建立在帮助国民党发展,共产国际所做的努力,在1926年前,也全在帮助蒋介石强大……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党过去的错误,就是忽略军事,就是不要军队,只有在军队里派党代表,后来蒋介石把党代表一一驱逐,进行清党,由共产党直接控制的军队,就只有叶挺的独立团。”

   南昌起义后,中国革命一扫大革命失败后的阴霾,进入气势磅礴的土地革命新时期,中国大地武装斗争风起云涌。

   “南昌起义,功在第一枪。”

   它使千百方革命群众,在黑暗中看到曙光,看到希望。第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由此诞生,第一面军旗由此升起。它代表和昭示的是发展的方向,是奋进的灯塔,是铸就中华儿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历史是一个永恒的坐标,南昌起义,是在白色恐怖蔓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党为了挽救革命失败,在强大敌人面前,决定由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率领党掌握和影响的国民革命军2万余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赶尽杀绝”,中国革命,处于“命悬一线”紧急关头的奋起一博!它不仅展示了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敢于担当的英雄气概,而且使共产党人深刻领悟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谛。从此,揭开了中国共产党走向领导中国复兴圆梦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大幕。

   习近平总书记对南昌起义的历史背景,说了一段意义深刻的话,他说:“正当大革命如火如茶的时侯,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背叛人民,向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血腥的屠刀。一时间,神卅大地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中国共产党面临被赶尽杀绝的严重危险,中国革命处于命悬一线的紧要关头。在严酷的斗争和血的教训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沒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动派,就无法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就无法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无法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远。”

   习总书记的话,字里行间,透视出了一个重大的真理:南昌起义不仅是党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开端,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觉醒,是党走向新生的重要转折。

   二是南昌起义,功在上井冈

   史学界多把南昌起义的句号,划在潮汕失败后的流沙会议上。据徐巍介绍,八一馆编写的《南昌起义》一书,综述中,原稿对朱德艰苦转战一段记述,原有近万字,按照中央党史征集委的要求,压缩成几句话。表明党史界对朱德上井冈与南昌起义关系的认知的态度。

   1961年2月,朱德由省委书记杨尚奎陪同,参观八一馆,参观结束后,请朱德作指示,朱德说:“你们也许还有些问题要问我,我回到北京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邀请一些老同志座谈回忆,写点东西给你们。”

   朱德后来果然这样做了,1962年6月,发表了《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把南昌起义与井冈山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表明了他庄重的态度。

   朱德在参观中,在井冈山会师的油画前,静静地凝视了很久,说:“起义部队到了井冈山,和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力量壮大了,更重要的是开始找到了开展武装斗争的正确道路。这时,经过了无数艰难险阻,许多同志英勇浴血牺牲,才终于创造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朱德的话,意味深长。

   我们以前宣传南昌起义,往往只讲“第一枪",而对朱德上井冈,这意义更深远、更重要、更关键、更艰难的这一步,却很少提起……

   对南昌起义,功在上井冈的意义,认识最深刻的,应该是毛泽东。文革中,当有人提出朱德是“黑司令”,要批判朱德时,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不管这个同志后来犯过多少政治路线错误,他把一支部队带到井冈山,这是一个大功,保留了很多干部,所以写历史总是把这件事写上。”

   在毛泽东心目中,朱德上井冈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重要!

   正是朱德,在起义军主力失败,不少人主张散伙时,朱德振臂一呼,八一南昌起义旗帜不能丢。武装斗争道路一定要走下去。我是共产党员,有责任把南昌起义种子保存下来!

   也正是朱德,在这支部队师团干部先后离去,部队就要瓦解之际,朱德发表了天心圩讲话,给大家指明了胜利的方向,在陈毅、王尔琢的协助下,通过“赣南三整”,终于把部队稳定下来;也是朱德,在率领起义军西进千里转战中,通过开展游击战,特别是通过和范石生合作,使频将溃散的部队,得以生存和发展,终于迊来了朱毛红军诞生,使起义军成为井冈山中坚力量,成为中国革命骨干力量。

   朱德率领起义军艰难转战,功不可没;

   朱毛红军诞生,名杨天下。

   三是南昌起义,功在铸军魂

   南昌起义,不仅开创了一个新时期,诞生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而且开始了铸造我军军魂的伟大实践。

   早在建军80周年,2007年7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伟大壮举 不朽军魂》一文,文章写道:“南昌起义揭开了铸造人民军队军魂的序幕。"

   在庆祝建军九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军队军魂铸造,作出了深刻论述,他说:“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要“把这一条当作军队不变的军魂”。

   他还说:“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

  “朱德同志从一开始就注重思想建军,政治建军,他领导南昌起义余部进行‘赣南三整’,在部队建立党支部,实现党对军队的全面领导。”

   南昌起义全过程,生动地诠释了习总书记讲话精神。

   我军军魂的铸造和形成,“发端于南昌起义”,随着革命实践不断深入,军魂铸造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

   从南昌起义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南昌起义功在铸军魂的生动轨迹:南昌起义前,中央就决定“组织前敌委员会,指挥前敌一切”。

   1927年7月27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在南昌成立,并对南昌起义作战计划,起义时间,起义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等事项,进行了研究。标志着南昌起义,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前敌委员会的设立,开创了党对军队领导的新模式,作为中共指挥军事工作,这也是第一次,意义十分重大。

   特别是起义开始,不仅任命了由中共党员担任各级部队党代表,而且在军队设立了师、团党支部和连党小组,体现了党对军队全面领导。

   尤其是起义军南下主力溃散后,面对部队混乱涣散形势,朱德果断进行了“赣南三整”,有力地巩固和稳定了部队。

   南昌起义的参加者杨志成,在回忆起义军西进这段艰难日子说:回想起来,当时部队之所能保存下来,是有一种巨大力量在起作用,那就是党的坚强领导”

   朱德在回忆“赣南三整”时说:“通过这次整顿,部队走向统一团结了,纪律加强了,战斗力也提高了。”

   在大革命失败的低潮,在面对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起义将士对信念的执着,对党的忠诚,显得尤为重要。起义军永远奋战在党的旗帜下的决心,在以后的建军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听党指挥”,已成为我军不变的军魂。

   习总书记在建军九十周年对我军历史功勋总结中,论述了“六个伟大力量”,在南昌起义中,己开始显现:

   “功在第一枪”,就是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血性胆魂,敢于斗争,敢于担当,敢为人先的战斗精神的生动写照;

   “功在上井冈”,就是朱德、陈毅在起义军行将溃散,面临绝境的茂芝会议上,毅然抛开原来方针的束缚,作出北上西进的伟大决策,走上了一条以农村为中心的正确道路;“功在铸军魂”,则深刻揭示了起义军“之所以能攻坚克难,战无不胜,发展壮大”,关键是起义将士听党指挥、为崇高理想而英勇献身的执着追求。

 

结   语

   在建军九十周年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南昌起义的历史功勋,作了深刻阐述,他说:

   “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

   习总书记高屋建瓴,对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概括,为我们研究南昌起义提供了基本遵循。笔者热切期望,史学界专家、学者们,在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南昌起义的故事,越讲越精彩,南昌起义精神,一定能发扬光大。

   今天,在全国、全党、全军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重温毛泽东“枪声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重视南昌起义历史的研究,为实现习总书记新时期强军目标,更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备 注:此文已刊登江西省党史文苑杂志社巜党史文苑》2019年7月。

   附件:作者周根保同志简介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周根保同志,江西丰城人,1947年4月出生人。1965年7月入伍。在部队上,周根保同志历任班长、排长、副指导员、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师副参谋长、师参谋长、军分区参谋长、军分区司令员等。在地方,周根保同志曾任中共南昌市委常委,现任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执行会长,江西省红色文化研究会第一副会长等职。

   周根保同志于2002年从军分区司令员高位上退休。但他退而不休,继续潜心研究、弘扬八一精神。在十多年里,周根保会长将南昌人创立的“八一精神”概念一一落实到位,通过不懈的笔耕,先后撰写、发布、出版了《不朽第一枪》、《军魂永驻》、《南昌城头的枪声》、《朱德:改变南昌起义命运的的人》、《周恩来:领导中共打响第一枪的人》、《疑固在历史上的忠诚》、《叶挺在南昌起义中》《刘伯承在南昌起义“二三事”》、《南昌城头的枪声》《今天:为什么要重视南昌起义研究》等等有关南昌起义的研究专著或文章。

免责声明:

1. 中华发展报道网仅为自媒体用户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中华发展报道网不对用户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中华发展报道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中华发展报道网,中华发展报道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自媒体用户在中华发展报道网发表的内容仅表明其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中华发展报道网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表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表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中华发展报道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3. 自媒体用户在中华发展报道网发布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中华发展报道网有权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权利。

4.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中华发展报道网上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内容,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中华发展报道网取得联系,以便中华发展报道网迅速做出处理。

Copyright @ 2001-2013 http://www.fzbdsd.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展报道网_发展报道编委会【官网】 版权所有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邮箱:fzbdsd@126.com
未经发展报道网_发展报道编委会【官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备案号 粤ICP备170313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