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村镇北坑村是泰顺县20个畲族少数民族村之一,全村辖有北坑、金竹湾、上章等15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现350多户,户籍人口1485人,党员53人。其中畲族100多户近400人。北坑村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风貌,饱受台风、地震、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之苦。近年来,北坑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先行先试,紧紧围绕“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九字方针,创新实践“红色堡垒、金色党徽、青色苗子、橙色志愿、蓝色清风、暖色服务、绿色发展”七彩党建工作法,坚持党建示范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大搬迁工程、村组织规范化管理运行等工作同步规划实施。特别是北坑村生态大搬迁工程总投资8000多万元,搬迁安置100多户500多人,作为泰顺县“大拆大整、大建大美”样板项目,实现了山区除险安居、脱贫攻坚、提升生活品质的有机统一,做大搬迁、建美村庄,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让党员群众看见美好,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益实践。
一、铸强红色堡垒。落实村支部书记“三项承诺”,履诺践诺情况按季度及时公开,特别是公开在党建工作、村集体经济发展、美丽村庄建设方面的工作情况。建立村支部书记“3+ABC”服务直解清单(“3”即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监委代表三类固定成员;“A”即村民,“B”即代办员(民情快递员),“C”即邻里长),对村民搬迁后生产生活、邻里关系、事项办理由村内服务,社会矛盾纠纷等各类问题由村内直解。同时,党员联系一组村民群众、参与一项中心工作、包干一件治理任务、认领一个志愿岗位的“四个一工程”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微治理”全面深化。先后获得先进党支部、民主法治村、景区村庄等荣誉称号,逐步实现从落后村到样板村的蜕变。
二、闪亮金色党徽。党支部持续组织开展“让党徽闪光,为党旗添彩”“一名党员一面旗”党性实践活动,并通过开展每月一次主题党日、一次党员义务劳动,每半年一次评星定级等系列活动,以党员示范岗示范、党员责任区划分,充分发挥“红色邻里长”的作用,探索以搬迁小区党员楼长形式延伸党建服务触角,支部党员在全面小康、村庄建设、美丽乡村等工作中党员行动率先、办事效率争先、责任带动当先。今年以来,村里累计收集民情32条,帮助解决大小问题48件。
三是争当橙色先锋。党支部通过抓党员+村干部+村民志愿服务,将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网“三网合一”运行,实行“1+N”联户模式,划分15个网格,53名党员每人联系7-10户,以党员示范岗、一句话实时承诺等活动为载体,搭建党员服务平台。全面建立村干部“联系帮带”制,形成村干部+党员+党员服务队+志愿者的“1+1+1+1”服务管理架构,形成服务合力。同时全力抓好党群中心服务,村内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内设党群服务厅、党代表工作室、阅览室、亲子研学室、文化展厅、红色讲堂等,为村民提供知识学习、文化活动、思想交流的场所;并举办“六月六”禳神活动、畲族风情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促进村民感情的融合。中心还承担村民日常咨询、代办等服务职能,实行“一站式”服务。
四是飞扬蓝色清风。创建清廉村居,明确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列席村务联席会议、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村务财务监督问询会。每月审查村级财务收支情况,实行事前申请、事中监督、事后审核。严格实行村级财务支出联审联签制度,规范“村账乡管”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推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高标准打造“红色议事厅”和设立村民议事日,“村民的事村民说了算”,引导乡贤能人、热心村民、党员志愿者等定期组织现场监督、列席重大项目讨论会、开展满意度评价等,今年以来,村内累计开展活动6场次,讨论基础设施、社会民生、文明风尚、困难救助、矛盾纠纷等议题15个,表决村内路灯建设、道路提升等发展事项5件,推动村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
五是倡行暖色关怀。在村内积极倡树“奉献、友爱、互助”的服务精神,积极开展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和生活困难村民活动,运用结对帮扶、资金支持、社会团体志愿服务等形式,每年元旦春节、七一和重阳节期间,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生活困难村民和高寿老人,实现“暖心关怀行动”与精准帮扶无缝衔接。
六是育好青色苗子。让党员队伍年轻起来,坚持发展党员向中青年、高学历倾斜,积极培养青年干部,注重从在外优秀人才、农村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回乡大学生中择优选拔后备干部人选,把一批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热爱党建工作,工作责任心强、能力出众的党员干部充实到党组织和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中,村内培养35岁以下后备干部6人。
七是加快绿色发展。倡导五美联创,创建优美村落、秀美街巷、景美庭院、和美家庭、德美村民,塑造宜居家园,展示人文元素,规范常态管理。因地制宜,以家庭农场、农业大户带动发展杨梅、油茶等绿色产业,发展市级杨梅专业合作社3家,龙头企业1家,带动农户80多户,每年能带动300多名群众务工就业,构建“农民下山、产业上山”“搬家不搬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打消村民下山无田可种的后顾之忧,为群众拓宽就业增收之路,搬迁群众住的稳,富得起。开展村庄旅游规划,高标准、高质量,集中进行整村风貌改造,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常态开展“乡村大舞台”、乡村读书日等文体活动,以民俗文化体验为支撑,以特色村寨风貌为吸引,打造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生态优美、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文化旅游特色畲寨村。(林伟波 翁伟忠)